什么是宅

Posted by Zijian on April 23, 2020

「写于我一个人看完天气之子之后」

前几天王晓葵老师请了个华东师范大学的日本人来讲座,内容是日本的宅文化,语言是汉语。我个人感觉枯燥无味,可能是因为这讲座是面向大众的,没准我知道的比演讲者还多。演讲者说宅这个话语可能已经过时了,新时代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当时一时兴起,问演讲者宅可不可以跟现充对应。演讲者很兴奋听到现充这个词,但是支支吾吾啥也没说出来。

在那之后我想了好久,其实我在那之前也在想。到底什么是宅?以看动画为主要娱乐方式就算宅吗?好像也不是。军武宅,铁道宅也不一定看动画。那宅到底是什么?这个词到底是怎样被使用的?这个问题困扰我直到昨天晚上。夜聊的时候有个人告诉了我一个我感兴趣的女孩子平常看的书。那书小众至极,我完全不熟悉,而且让我想起了我痛苦的高中语文。我首先是愣住了,皱了皱眉头,然后去百度搜了搜,在稀少的搜索结果中找到简介看了起来。当我意识到这个女生为了一个我不感兴趣的东西倾注了如此多的精力并且开始研究这个领域的犄角旮旯时,我产生了一种我不常感到的厌恶。这种厌恶感使我冲动地向当时聊天的人们表明了我应该不会想去与这个女生再进行深入交往。

你们有可能觉得我这样做不太好,轻易地否定一个人。我也这么觉得,我觉得我当时跟别人说我不会跟这个女生深入交往有点过分了。但是足以使我冲动的厌恶感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呢?当别人知道我在做的事情的时候,会不会也这样想?会不会也陷入类似的厌恶感?我想到我之前发的有关少女革命这种片子的感想,就算我觉得少革非常值得看,但是实际上却是没几个人看过,甚至没几个人听说过。这种小众的东西,一个人聊得越high外人越觉得这个人是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疯子。大家可以试想你发现一群人在你面前,兴高采烈地聊着辣条的一百种吃法,全国各地辣条的品牌与包装。他们甚至搞了个辣条社,天天专门吃辣条玩,研究辣条是该一口吞下还是小口品尝。他们甚至搞了个社刊,在上面发表吃辣条的感想,自己对辣条品牌的感情,辣条对自己人生的影响以及辣条的发展史。当你发现他们编撰的辣条发展史已经精细到哪年哪个厂的配料表发生了什么微小的变化的时候,你已经陷入的深深的思考,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跟他们活在一个世界上,自己吃的是不是假的辣条,自己是不是要跟这群神经病离远点。

一个人的热情,如果别人无法理解,就只会成为别人对这个人敬而远之的理由,成为别人的厌恶感的原因。这种厌恶感有时不能直接说出来,便变成了敬而远之式的嘲讽。中文世界对otaku(御宅)一词的直译,掩盖了此词本来的意思。如果让我找个更加形象的翻译,我会把这个词翻译成“贵圈”,就是贵圈真乱的那个贵圈。那个讲座的日本人说御宅族经常被认为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我觉得他理解反了,御宅应该是被定义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或者说,是沉浸在外人无法理解的世界里的人。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喜欢背列车时刻表,喜欢记巴士的型号,不理解为什么有人沉溺于中国古典韩国偶像以及吃辣条。我虽然可以理解这些兴趣的动机,但是换作我我绝对不会这么干。同样,别人也无法理解我的一些爱好与热情。我看他们像傻子,他们看我也像。一个人想要被称为宅,首先要有足够的热情,然后要把这热情倾注于没人理解的领域。此时,这个人就成为了别人眼里的宅,变成了难以接近只能以敬语称呼的对象。远离主流没错,但是不能有热情。有热情没错,但是不能脱离主流。故一个人一年看一部动画,看完就完不加评论就不会成为宅。一个人努力研究物理学课题,几天不出门,也不会成为宅。因为主流是认可科研的。即使如此,因为外人的不理解,当一个女性开始热情地研究理论物理的时候,多少也会被外人认为是奇怪吧。我之前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圈子里,所以完全没有意识到圈外人具体会有怎样的想法。我推理得出物理可以帮我理解世界,所以研究物理是应该的。动画也是先进的艺术形式,可以表达小说无法表达的情感与氛围,所以动画值得鉴赏。但是外人是在圈外的,对动画和物理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甚至有可能持负面态度,谁会管你如何合法化你的所作所为。大家在自己的圈子里还没混够呢,人人都有肯定自己的圈子的理由,为什么要了解对方呢?难道在这个时候,不是只要掩饰住自己的厌恶,在称呼前面加个“贵”就可以敷衍过去了吗? 我其实也没想着人们非要互相了解不可,我只是发现,我确实是宅。我高度沉浸在自己的圈子里,以至于我出圈之后的交往能力几乎为零。我之前觉得自己不自闭其实只是圈内不自闭,仔细想想,不论男女,让我去结交一个跟我没有共同背景的人其实也是很困难的。互联网使我可以24小时进行圈内交流,而独身的学校生活又使我可以保持最小限度的与圈外人的交流。一来二去,严重加剧了我的宅化。

这样真的好吗?我不敢乱说。不过我认为科学在诞生之初,可能都是被当作宅的兴趣看待的。中国没有现代数学的产生没准也跟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宅的精神的抵制有关。但是宅却使社会中的人群割裂,变得难以理解与融合。盲目地避免宅会使人变得庸俗而缺乏热情。而极端的宅大概离字面意义上的神经病也不远了。我认为无法对宅作出好坏的评论,仅可以辩证的方法来看待。我在此也只能把我微小的感想写下,甚至不知道写这篇文章算不算比较宅的行为。

(此文首发于我的QQ空间)